河北艾滋第一案之外还有更多的艾滋病人案例
导读:河北艾滋第一案之外还有更多的艾滋病人案例...
媒体报道,“河北艾滋第一案”女孩面临失学。对此,河北武安市委办公室官方微博回应称,武安市高度重视,立即责成武安市教育局调查情况、研究解决,并形成如下意见:1、对武安市第十中学给予通报批评。2、已安排好该学生到条件适合的学校就读。3、并采取减免该学生学费、生活费等方式,给予帮助。(9月1日中国新闻网)
如果当地政府部门的回应能够落实,应该说,“第一案”女孩的上学问题能够得到相对完满的解决。
但回顾这一事件,我们不难发现,“第一案”女孩之所以能受到公众的同情,她上学的问题之所以能够引发社会的广泛关注,并得到政府部门的迅速回应,有其特殊的原因,除了“河北艾滋第一案”所附带的公共话题意义之外,更重要的恐怕在于该女孩及其母亲的纯然受害者身份,也就是说,女孩以及母亲感染艾滋病纯粹在于医院方的过错。
这一点非常重要。现实中,至少在公众的认知中,绝大多数艾滋病患者之所以感染上艾滋病,乃源自于他们自己或者亲人不正当的生活方式,而我们的社会还不能接受这种有违常规的生活方式。由此导致的结果就是,艾滋病这一疾病在公众的眼中附着了道德与伦理的色彩,成为“不洁”的象征。这也进一步导致政府对艾滋病的防治得不到公众的理解与支持,而社会对艾滋病人的关爱与救助也往往付之阙如。这一状况的直接后果就是,艾滋病作为一个社会问题愈演愈烈,严重危及社会的安全与公众的健康。
所以,当“第一案”女孩作为纯然受害者而进入公众的视野之后,公众以及政府少有地显现出了对她的同情与关爱,她的问题也及时得到了解决。但这一个案所突显出的,是更多的艾滋病患者得不到社会关爱的冷酷现实。通过各种媒体报道我们不难得知,在很多地区,因感染了艾滋病而上不了学的学龄儿童所在多有,因感染艾滋病而生活无着落的患者大有人在,因家人感染了艾滋病毒而陷入困境的家庭亦屡见不鲜。相比“第一案”女孩的“幸运”,他们被排斥、被嫌弃、被放弃,埋没于社会的阴暗角落、挣扎于生死的边缘、沦为“沉默的大多数”。而且,必须承认,相比其他一些疑难杂症患者,艾滋病患者所受到的社会关爱与公众同情要少得多。就此,我们不禁要问,更多的艾滋病患者谁来关爱?
诚然,艾滋病感染方式的特殊性使得艾滋病患者可能不那么令人同情。但是,如果我们社会一味地将一种疾病附着上太多的道德与伦理的色彩,甚至因道德的“有色眼镜”固执地抗拒对他们的治疗与关爱,那么,艾滋病作为一个社会问题将无法解决,且会愈演愈烈,最终受害的乃是我们整个社会。同时,如果我们一味地罔顾他们作为弱势群体、疾病罹患者的事实,非要因某些原因对他们另行对待,那么,我们社会也无法培育出真正的宽容心态,无法建立起对弱势群体的真正救护机制。
是以,我们社会需要拿出更多的爱心,来关注艾滋病患者这一群体。他们有的人可能是纯粹的受害者而遭受感染,有的人可能因为个人有违常规的生活方式而被感染,但无论何种原因,当疾病缠身之后,他们就是疾病的受害者,就是相对于公众而言的弱势者,也就需要社会的照料与抚慰。同时,公众也须培育更多的理性,抛弃附着在艾滋病上的“不洁”的道德标签,对他们予以更多的接纳与宽容。唯有如此,艾滋病作为一个严重的社会问题,方才有可能得到缓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