艾滋病防控的守门人刘征的故事
导读:艾滋病防控的守门人刘征的故事...
艾滋病防控的守门人刘征的故事。48岁的刘征出任郑州市疾控中心性病艾滋病预防控制科科长11年,勤奋努力工作,被誉为中原艾防战线的“守门”玫瑰。
【坚守】
2013年3月的一天,连续几天熬夜加班后,又一早上班的刘征,脸色疲惫,胸口憋闷疼痛不已,她的脸已没了血色。刘征突发心肌大面积堵塞,同事把她送到郑州大学附属郑州中心医院抢救。刘征从死亡线上捡回了性命。
同事陈彦哲、乔丹说,刘征干起工作不要命!
多年与艾滋病人打交道艰难,加班熬夜,成为刘征工作的常态。
2004年,郑州市疾控中心性病艾滋病预防控制科成立,刘征成为第一任科长。当时刘征的心里很纠结。
刘征说,一位小伙感染艾滋病后泪如雨下的哭诉,当时就觉得特别特别的悲哀,认识到自己肩上的担子很重,不能轻言放弃。
不久接到了在郑州市建立男男性接触人群国家级监测哨点的任务。但如何找到男男性接触人群,成为刘征和团队成员遇到的第一个难题。
大海捞针时,她联系到了第一位男同性恋,并赢得了他的信任。随后“顺藤摸瓜”,找到了一个男男同性恋经常活动的酒吧,有了一个可以开展艾滋病防治监测的定点场所。
从此,刘征每周有几天在白天完成正常工作后,夜晚带领团队人员到酒吧、浴池,接触艾滋病高危人群,了解他们的想法,观察他们的行为,强化具有针对性的干预措施。
2010年12月1日,在刘征倡导下,河南省首家专注艾滋病咨询、干预的“携手园·关爱之家”成立,开始利用网站、QQ群、知情人介绍、社区小组干预等方式,为咨询者提供专业帮助。
“人生苦短,只要心脏在跳动,就不舍弃艾滋病防控第一线!”刘征说。
2013年底,她第四次参加竞争上岗并成功连任性病艾滋病预防控制所所长。
【拼搏】
这是在一个特殊场所进行的一次高危人群血样检测。现场灯光昏暗,很难看清被检测者的血管。刘征在为一名检测者取血时,针头一下子跳出来,扎到了刘征的手上。被检测者最终被确认为HIV初筛阳性,刘征因此遭受了“骤然一击”。
家人劝刘征别干这些工作了,但刘征没有退缩,强忍住阻断药物的剧烈反应,继续工作。
她开始了更高频次和密度的咨询、检测和培训工作,并与清华大学合作,打造加强艾滋病防护意识的平台。
郑州市内1500多辆公交车80多条主要线路上安装1700余个移动电视终端、组织编排艾滋病微电影《生死问答》,将艾滋病隐秘的咨询环节以电影形式表现出来……通过创新艾滋病宣传教育方式,使得艾滋病防治知识传播速度更快,宣传效果更好。
11年来,刘征冒着风险深入艾滋病感染者和高危人群聚集地,走进劳教所、戒毒所、收容所,开展监测、检测;走进学校、走进工厂、走进社区,开展健康教育宣传培训,面对面服务于不同人群,也收获了各种不同的朋友。
【成绩】
很多人觉得刘征有点傻,因为她是女性,下场所搞男男同性恋艾滋病宣传、检测,难度大风险高。但正是这种看起来很“傻”的工作方式,帮助刘征和她的团队探索出了郑州市男男同性恋人群艾滋病阳性感染者管理干预的新模式,赢得了艾滋病国际治疗倡导联盟的肯定。
郑州市疾控中心主任王松强说,11年来,刘征在艾滋病科研、教学前沿拼搏,她和她的团队参与的国家参比实验室《全国主要HIV毒株的基因变异金额流行特征研究及数据库建立项目》获得了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ZZCDC 数字化实验室信息管理系统研究项目》获得河南省科技进步二等奖……
2004年以来,河南省开展了男同性恋人群的艾滋病干预检测工作。到目前,郑州市已成立了三个男男同性恋社区小组,担负着郑州市男男同性恋人群的宣传、咨询、干预等工作,同时为这一人群提供更多的检测、诊疗和治疗教育等。受到了联合国艾滋病联合规划署和国家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性艾中心政策与社会学研究室专家的关注。
【传承】
刘征说,一个人的力量是有限的,要做好一项事业,必须带动一批人,尤其是年轻人,共同参与。
因此,她不仅在日常工作中勤于带教指导,还担任“硕导”职务。她现在是武汉科技大学公共卫生学院和郑州大学公共卫生学院的硕士研究生导师,带教的第一批硕士研究生已成为性病艾滋病预防控制的新生力量。
“刘所长的亲和力、向心力,让我来了就不愿走,想在这儿干点事。”刘征科室的新员工单琳琳说。单琳琳去年毕业于武汉科技大学公共卫生学院。目前她开始独立承担一项男男同性恋高危人群的访谈项目研究。在单琳琳看来,自己之所以能够这么快就“入门”,与刘征的苦心指导分不开。在跟着刘征下娱乐场所、去基层的过程中,单琳琳迅速在刘征言传身教下掌握了与艾滋病患者以及高危人群的沟通技巧,也对艾滋病防治工作树立了信心。
在刘征一手带教下成长起来的年轻人不止单琳琳,她有一个充满生机和活力的未来团队。